close

(一)已執行政策:跳票與弊失

1.開放中國觀光客:受制中國「善意」的政策馬英九總統大選前宣稱,開放中國觀光客,第一年每天會有3000人來台,第二年每天5000 人,第三年每天8000 人,第四年更高達每天1 萬人;其所宣稱的經濟收益更是驚人,第一年將創造600 億收益,到第四年更可達到2000 億元收益。此外,第一年可增加4 萬個工作機會,以後三年增加10 萬個,使台灣失業率下降超過1 個百分點。為兌現其競選支票,馬政府上任後立即與中國談判,倉促開放中國觀光客來台。若依照馬英九的邏輯,台灣將不會受到金融海嘯的影響,失業率也不會上升至2 月份的5.75%,今年經濟也不可能是負成長,馬政府更不用舉債亂發消費券和推行各項振興景氣方案了。因為,照馬政府的承諾,只要開放中國觀光客,台灣就會有源源不絕的商機和工作機會。但事實顯非如此,去年開放初期,中國觀光客人數每天不到300人,連原先自訂的每日3000 人目標十分之一都不到。相較民進黨政府時期,即使在中國刻意抵制下,民進黨政府透過規劃,自2002 年1 月開放第二、三類中國觀光客來台時,累計至2008 年5月,已將近30萬人次,以執政後期兩年來看,平均每週也有1800 多人來台,每天已達2、300人。所以,問題的本質在,中國觀光客人數多寡,完全取決於所謂中國的「善意」,而不在馬政府的主觀期待。在開放初期,由於中國觀光客來台遠遠不如預期,連馬英九自己下鄉到台南時(2008.09.06)都向民眾抱怨,中國觀光客來台之所以達不到目標,是因為中國不願意放很多人來;但我們不禁要問,身為總統,難道事前對此完全沒有評估、沒有因應方案,竟然要到政策失敗後,才這樣裝可憐的向人民訴苦。

而近二、三個月,中客人數突然大幅竄升,號稱總數高達萬人的「安利團」也傳聞在中國高層指示下,才由赴日旅遊改為來台觀光,也不禁令人懷疑中國是否在為第三次江陳會鋪路,企圖以觀光利益影響台灣的中國政策。近日澳門博奕業受到中國的政治操弄,實可作為台灣的借鑑。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是,馬政府寄望中國觀光客來台,賺中國的錢,但殊不知中國卻也想藉此機會大賺台灣觀光客的錢;我們只要統計一下從去年7 月開放至今年2 月,中客來台總數僅僅為8 萬9 千多人,而同期台灣赴中旅遊人數卻高達291 萬3 千多人,是中客人數的32 倍以上。馬政府徒畫經濟大餅,但結果卻是去多來少,不但沒有振興台灣經濟,反而為中國創造不少外匯收入。甚至,未來開放中資後,中國將可能形成「一條龍」式壟斷台灣旅遊市場,觀光利益盡歸中國,台灣業者將更無利可圖。

表一:民進黨政府時期第二、三類中客人數統計年度 中國來台旅遊人次

2002 年 2,151

2003 年 12,768

2004 年 19,212

2005 年 54,162

2006 年 98,545

2007 年 81,904

2008 年1-5 月 24,570

合計 293,312

資料來源: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

2.大三通:躁進、不設防的政策

大三通對台灣的衝擊巨大,對台灣經濟、產業結構、社會階層、國家安全等層面都會有影響。因此,民進黨執政時期提出「兩岸直航之影響評估」,並進行相關準備,但馬政府只一味宣傳三通帶來的經濟利益,卻完全忽視三通可能的負面效應,迄今仍沒有提出任何風險評估與配套方案。

針對大三通,馬政府沿襲一貫作風,不實誇大經濟大餅。馬英九說,如果開放兩岸直航、三通,股市就可以上萬點,空運直航可以節省的時間效益估計逾30 億元,海運每個航次可以節省16 至27 小時,北線不必再彎靠石垣島,每次可節省5,000 元至1 萬美元的成本,節省有形成本每年40 億美元以上。馬英九又說,台灣農產品對中國出口將可以成長20%、農漁民的獲利將會有10-15%的成長。

實施大三通三個月後,馬英九的牛皮立刻被吹破。空運直航後,只是讓原來轉機港、澳的台商改搭直航班機,並未因此吸引大量中國觀光客,反而因為票價與中國旅遊花費較低,使台灣觀光客大量流向中國。華航高層直指中客對國籍航空的業績貢獻「連一成都不到」。而原為黃金路線的港澳航線,載客率一再下滑,已從最高峰的七、八成,滑落至去年12 月的六成多,復興航空已坦言澳門航線出現虧損。更重要的,馬政府並未爭取到最具商機的延遠權,台灣航空班機不能在中國轉機,飛向中亞、東南亞、歐洲,但從台灣回程的中國班機,卻可以飛行此類航線,被台灣航商視為金雞母的國際航線,將面臨嚴重挑戰。另一令人憂慮的狀況是,兩岸在松山及上海機場班機的嚴重失衡,中國限制台灣飛上海每週僅廿班,但台灣對中國飛松山卻毫無設限。目前松山機場每週39 班包機,台灣業者僅占14 班,中國業者高達25 班、是台灣的近兩倍,未來分配定期航班時,台灣業者將因缺乏歷史優先權而無法拿到航權。除了商業因素外,中國班機企圖佔領松山機場是否存有軍事意圖值得懷疑,畢竟松山機場具有首都機場之地位。

海運直航方面,馬政府並未爭取到對我方最有助益的內河航行權,我方船運業者將不能深入內陸攬貨,再與直航港口連線作業,增加許多時間與精神成本,無法與中國業者競爭。更嚴重的是,占台灣船舶比例高達九成的「權宜輪」,在民進黨主政時期一向主張必須列入兩岸海運,既顧及台灣航運的歷史特殊性與最大利益,也避免兩岸海運完全成為「中國國內海運」,但馬政府竟然放棄此關鍵性立場,權宜輪還須經中國特許才能經營,導致簽訂海運協議後,使原本能夠航行兩岸的我方權宜輪反被排除在外。以砂石船業者為例,根據業者估計,以一年進口砂石平均總產值150 億元計算,光直航開通一個月,台灣業者至少損失10 億元以上。凡此種種,皆證明兩岸協議之不對等,馬政府只求兌現直航支票,完全不顧航商利益。而直航後,我國各國際商港貨櫃量也並未如馬政府所宣稱的大幅增加,反而大幅衰退,高雄港排名亦跌出十名之外。

3.貨運包機:只做半套,不如不做的政策

民進黨政府時代將客運包機、貨運包機、中客來台三項議題綁在一起談,但由於貨運包機對台灣較有利,北京一直不願鬆手。一方面台灣貨運業比中國起步早,較具優勢,且貨運包機對台灣、中國台商以及在台灣投資外商,尤其是高科技業有迫切需求,台灣也可藉此繼續維持兩岸垂直分工地位。即便如此,兩岸仍早於2007 年8 月談妥上海、廣州與小港、桃園機場對開,每天對飛一班次,北京怕我們跑掉,甚至堅持三項議題綁在一起,同時宣布、同步實施。但是,馬英九為了達成2008 年7 月包機直航、中客來台的承諾,不惜對中國讓步,將客、貨運脫勾,延宕了兩岸貨運包機的時程,雖然後來二次江陳會達成協議,但卻只是「半調子」。兩岸貨運包機沒有「攬貨權」,也不能載運「轉口貨」,且客機機腹也不能載貨,對台灣的實際效益實在有限。

馬政府草率的結果,導致廣州線貨運包機僅飛航八班次,上路不到一個月就喊卡。由於廣州線要與台港線的國泰航空與港龍航空相競爭,加上又不允許運載轉口貨,一架可裝載100 噸貨載的全貨機,竟然僅能運到20噸左右的貨,只好被迫停飛。上海線也因為沒有轉口貨,每單趟少掉約4 萬美元收入。兩岸貨運包機上路三個多月,台灣航空公司裝載率僅五、六成,而今年1 月桃園國際機場貨運量跌至7萬2千多噸,不但比去年12月的8萬多噸更低,只剩盛況時的一半,創下近年新低紀錄。

4.放寬赴中投資:加速資金流向中國的政策

過去台灣產業外移原因之一是中國採取了不公平的貿易及產業政策手段甚至政治干預,逼迫台灣廠商搬到中國,但馬政府放寬赴中投資時,竟未同時要求中國放棄或降低這些不公平的手段,僅片面向中傾斜,將企業赴中投資上限由40%提高到60%,放寬企業募資用於投資中國之限制,導致台灣資金加速流向中國。截至今年1月底,即有63家原來超限或瀕臨投資上限的廠商,申請赴中國投資或增資;17 家廠商,利用在台設立營運總部,赴中投資金額不受限的規定,申請赴中投資。馬政府宣稱,放寬投資限制,將有助於台商回流,但事實上只會加速錢進中國,債留台灣,導致台灣產業空洞化。所謂在台設立營運總部只是空殼,因為技術、廠房設備與資金都在中國,台灣就業機會反會減少。今年2月份失業率高達5.75%,且因業務緊縮關廠歇業而失業的人數竟高達32.9萬人,此與產業外移有直接關連,若加速向中傾斜,情況將更為惡化。

統計數據顯示,放寬限制後,投資中國大量增加,對中投資占台灣對外投資的比重,從2007年的61%,大幅上升至今年2月的71%。加速向中傾斜的結果也嚴重排擠到國內投資,2008 年核准對中投資金額僅較上年減少1.28%,但台灣民間固定投資卻較上年減少了8.87%。英國經濟學人報導,由於受到中國衰退影響,台灣成為全球金融危機受創最嚴重的國家,但馬政府卻絲毫不以為意。

(二)近期將推動政策:風險與危機

1.承認中國學歷:反就業的政策馬政府計畫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先不論是否能吸引優秀中國學生來台,解決私校招生不足問題,還是反造成台灣學生大量赴中國就學,但肯定會排擠國內教育資源,導致不公平競爭。教育部「大學法」修正條文草案,將中國學生列為「特種考生」,如此一來就有是否給予加分的爭議,而中國學生沒有在台繳稅,卻繳一樣的學費享受同樣資源,十分不公平。且若公立大學開放名額過多,也將影響台灣學生的就讀機會。

更嚴重的問題是,一旦承認中國學歷,中國的畢業生更可能前來台灣就業,搶走台灣大學畢業生的工作機會,而根據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考試法第9 條的規定,「高等考試應考資格之一是經教育部承認之國外專科以上學歷。」所以只要承認中國學歷,就等於立即開放考照。根據人力銀行統計,去年畢業生還有45%找不到工作,而今年2月份,學歷為大學及以上程度者,失業率高達5.52%,承認中國學歷後,恐怕大學以上的失業率將持續往上攀升,台灣的專業白領勞工,所面臨的嚴酷挑戰將更甚於金融海嘯的衝擊。在中國勞工的削價競爭下,更可能讓台灣整體的工資水準下降。

2.開放中資來台:製造更多問題的政策

馬英九寄望開放中資來台,解決台灣經濟問題,但恐怕反而製造更多問題。台灣並不缺乏資金,過去引進外資主要是為引進技術,但中國企業的主要競爭力是來自於低工資,因此中國的企業來台生產恐怕難以帶來新技術,反而台灣許多產業的技術是遠遠領先中國。他們若來台投資,主要目的恐怕是想取得台灣技術,或是要規避貿易障礙以取得台灣國內市場,凡此,將對台灣相關產業極端不利。尤其,值此經濟低迷之際,「愛台十二項建設」等重大公共工程之商機,應先挹注國內企業,各國均是如此,包括馬政府心中念茲在茲的中國在內。以中國「家電下鄉」計畫為例,在限定類別、限定金額及審核制度的模式下,外資品牌僅占12 個(僅7.5%),品項數僅106 個品項數(僅5.5%)。而中國的擴大內需計畫,主要都在鐵公路建設,但該類建設,一向都由鐵道部、各省市交通廳下屬的半官方建設公司統包,負責農村民生基礎建設與災後重建工程的各地方政府,也有配合的業者,台、外資企業欲直接介入得標幾乎不可能,換句話說,台商根本分不到羹。但馬政府卻反其道而行,「大方」地要讓中國廠商來台灣分一杯羹。馬政府讓中資參與的結果,將使台灣資金過剩更多,而中國機員和人員來台工作,也將讓不景氣的台灣相關產業、設備、以及人才的失業更為嚴重。且若缺乏適當管制,未來依促參法參與公共建設的中資廠商,不僅可擁有國家土地使用權,甚至對其公共事業有管理經營權,甚可享有參與公共建設周邊的土地開發利益,不可不慎。

至於開放中資購買房地產,不但無法振興國內房市,只會推遲房地產景氣落底時間,而一般民眾將更買不起房子,造成建商民眾雙輸的局面。中國炒樓團從被高度期待變成廣受責怪,正反應民眾對中資來台的幻想之覺醒。且為了提高中資來台購屋意願,馬政府勢將延長中國人民來台居住期限,並放寬資金來源審查等相關規定,此實為一種變相的開放中國移民政策,其間隱含的國安與社會風險,馬政府顯然還沒有全盤的規劃。而開放中資投資的產業別,更應該要有限制,除高科技敏感技術產業外,金融業、媒體業、基礎建設、通信業等及中資持股比例都應有所限制,且電信等特許行業中資應不能取得經營權及投票權。馬政府若讓中資完全比照外資,恐怕到時受害的不只是台灣經濟,主權與國家安全都會受到損害。

3.兩岸金融合作:大開台灣金融門戶的政策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日前表示,兩岸金融合作可以參照「中港模式」,這已顯示中國企圖將台灣港澳化,我們必須提醒馬政府,切勿為了讓銀行登陸而犧牲主權。未來,台灣若不設防的開放雙方互設分行,將可能面臨以下風險,首先,在台灣銀行赴中方面,假設台灣有10 家銀行決定西進,每家設五個分行,即需匯往中國500 億的營運資金,將造成台灣銀行大失血。在中國分行如果面臨中國官方緊縮人民幣拆款,將立即面臨流動性危機,屆時在台灣的總行必須匯出大筆款項才能救分行。兩岸發生問題時,中國的存款戶極可能擠兌台灣的分行,連帶影響總行的流動性,最後演變成台灣的系統性危機。

而在中國銀行來台方面,中國銀行一旦來台,即可以利用該行在台分行,透過聯徵中心取得台灣所有個人、企業及關係企業的授信資料,台商的底細也將一覽無遺,在兩岸仍有敵意的政治情勢下,這更無異是機密資訊的一大漏洞。其實,現依中國規定,台灣銀行登陸的門檻非常高,不但只有十家的銀行能登陸,初期的兩到三年也不能作人民幣存款的業務,所獲利益有限。馬政府為了不確定的利益,如此貿然啟動兩岸金融合作,結果將使台灣的金融門戶大開,對台灣金融安全及個人隱私勢將造成重大的傷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cfa 的頭像
    ecfa

    ECFA就是要公投

    ec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